近日,位于湖南桑植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25公顷中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监测样地完成了第一次植物调查,这标志着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中又新增了一个大型标准研究平台,对系统深入提升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理生态学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该样地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部分资助,武汉植物园负责,联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和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建设完成。
面积大于16公顷的大样地是目前国际森林生态学大型标准研究平台之一。2004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启动中国大样地建设,开始构建“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截止目前已在国内已建成8个森林大样地,取得了一批非常优秀的研究成果。八大公山样地是该网络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节点,植被保存相对完好,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植物区系是华中地区的典型代表,是中亚热带山地森林生物多样性长期动态监测的理想基地。
通过分级构建样方,系统全面收集物种及其地理空间信息,并精确抽取胸径1厘米以上的立木样本(约20万个个体),系统构建了大量成树和幼树密度以及空间分布的长期定位数据。这一平台的成功构建为解决生态学中的诸多核心科学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空间变异和密度制约、碳汇功能、物种多样性与保护、气候变化与植物的系统响应等等。与此同时,该大型样地提供的精确数据还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前景,如开发可持续利用模型、全面评价森林的经济价值、单个物种的数据还可以高效繁殖树种服务于种植林业。
武汉植物园拟在已建成的湖南八大公山森林生物多样性永久监测样地和湖北五峰后河珍稀濒危植物群落永久监测样地两个样地基础上,继续在武陵山地区建立10-12个1公顷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卫星样地,构建“武陵山区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以武汉植物园战略发展重点“川东-鄂西植物多样性形成及维持机制”为主题,研究植物功能性状与物种共存机制,碳动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植物与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DNA条形码技术与物种鉴定,植物空间分布格局与生境的关系,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恢复与管理等重要科学问题,有力推动武汉植物园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和野外台站建设,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相关附件:
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技术支持:武汉植物园科技支掌中心 鄂ICP备05004779-1号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4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