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文俊 通讯员江珊、实习生朱诗果)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宏观生态学课题组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种子大小本身可能是一种防御特征,较大的种子能够抵消种仁部分损失的后果,避免种子被完全取食,从而确保萌发和后代的成功建立。该研究揭示了壳斗科等大种子植物应对动物捕食的独特策略,为森林及其他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指导。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生态学期刊》(Journal of Ecology)。
论文作者、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陈思翀研究员与王青锋研究员介绍称,大种子储存着更多的资源以供幼苗生长,但丰富的营养也使其成为了动物理想的食物来源和捕食目标。壳斗科等植物的种子以动物体外传播模式扩散。具体来说,松鼠等具有分散贮藏行为的啮齿类动物搬运并埋藏种子作为食物储备,而那些被遗忘的种子则得以萌发生长。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动物既是传播者也是捕食者,种子在传播过程中经常被动物捕食,不过,种仁的部分受损却不一定导致种子的死亡。这一现象受到生态学家的广泛关注,然而,尚未有研究通过统一的实验手段,在多物种、多性状上探究种子被部分取食对植物繁殖更新的影响。
为探究这一问题,武汉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对20种壳斗科植物的种子进行了标准化的模拟种子捕食实验,以明晰种仁部分受损对种子后续的萌发及幼苗生长产生的影响。该研究在不损害种胚的情况下随机切去种子0% - 96%的种仁,并在随后开展了萌发和幼苗生长实验,测量了与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相关的15种性状。结果显示,种仁受损会影响幼苗的生长情况,如降低幼苗总生物量和叶片数量,但对于种子的萌发情况和幼苗整体生物量的分配,例如根茎比和叶重量比,则没有显著影响。随着受损种仁比例的增加,种子萌发出的幼苗通常具有更高的比叶面积,可能会在光照竞争中占据优势,但叶片防御也随之降低。
该研究表明,壳斗科等借助动物分散贮藏传播的植物演化出相对较大的种子,以利于在种仁部分受损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完成种子的散布和萌发,提高种子传播的效率。这使得大种子成为一种有效的适应方式,平衡了壳斗科植物种子传播的效率和抵御捕食的能力。
研究为种子大小的多样性与演化提供了新视角。在实际应用上,研究指出,那些部分受损但仍具活力的种子也可以在种子供应不足的年份用于造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