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侯嵩生,男,汉族,1931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县,中共党员。1956年武汉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本科毕业;1960年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研究生班学习俄文和哲学;1965年苏联科学学院列宁格勒植物研究所研究生肄业,因文革提前回国参加文革,后在天津小站农坊劳动锻炼三年;1982年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做访问学者进修学习植物细胞培养与次生物质代谢,两年后回国。从1956年起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植物园(曾更名为湖北省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从事科研及管理工作,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等职,曾任课题组组长及植化研究室、植物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植物研究所杂志常务编委、主编,华中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及兼职教授、湖北省国土经济研究会理事、湖北省科协委员、中国植物学会理事等职。
二、科研成果
侯嵩生早期的研究任务比较宽泛,涉及采集种苗标本及园所交办的各种任务,在章文才先生率领下到湖南衡山柑桔坊实习考察及采取野生果类猕猴桃、悬钩子的种苗等。率队到鄂南九宫山一带采集植物标本种苗等后又率队到鄂西神农架筛查含秋水仙碱的植物资源,进行含秋水仙碱的丽江山慈菇的引种驯化试验(获湖北省科技大会奖),临时组织相关学科人员进行赤霉素固体发酵生产与生理效应试验(试验结果在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一届会上摘要发表)。进行种子储藏过程中生理变化与生活力的关系、不同品种的柑桔的生长特性与抗寒的关系的研究,这些课题难度都较大,要求条件较高,未能在短期内取得结果或受条件限制没有进行到底,但这些都为以后的工作得到有益的参考或为研究思想得到启发建立基础。
侯嵩生中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资源化学,侯嵩生与合作者进行了植物性蜕皮激素资源的化学及其在蚕业生产应用研究,发现了三种新的蜕皮激素资源植物,在植物学报上发表了四篇论文,并在蚕业中应用取得良好效果,获得湖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研究后期,侯嵩生在植物生物技术中的植物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研究中,与合作者对黄连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的研究,为黄连人工种子建立基础,湖北省贝母组织培养研究,从鳞茎切片直接诱导出小鳞茎,大大提高了繁殖系数,并以聚氨酯泡沫海绵为载体进行液体培养,简化了固化剂琼脂和促进了再生鳞茎的生长,在植物细胞培养和次生物质代谢研究中,以九连小蘖为模式植物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研究,培养了12名硕士研究生,在武汉植物研究植物学报、生物工程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并获得湖北省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励,与兄弟单位昆明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研究所、北京化工所等单位合作参与国家七五攻关项目、科学院七五重大项目和国家八五攻关项目等研究任务,进行了人参、西洋参、三七细胞的放大培养试验,培养规模从7升至25升,生物量达到18-20g/升,回收产物的含量也有所提高,各种植物不同而有区别。
在新疆紫草细胞培养试验中进行了激素及不同因子对其细胞生长和紫草宁衔生物的影响及二次培养的反应器放大培养试验,结果发表于武汉植物研究“植物生理学报”、“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等刊物上。在内循环气升式反应器研制中运用国产材料制成的内循环气升式反应器进行试验取得比较好效果,应用于烟草、小…蓟、萝芙木、九连小蘖细胞生长与培养液中电导率变化成镜像关系、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成平行关系,这种现象有可能应用于大量体细胞培养中了解细胞生长的动态,此结果发表于生物工程学报被选入“中国科技文库”。
1996年退休后,应广东省梅县梅雁公司之邀,在梅县创建梅雁生物工程研究所,进行植物生物技术方面研究与开发,为红豆杉的引种驯化及细胞培养与紫杉醇的生产和植物微繁殖研究,已获授权专利十余件及广东省梅县科技奖励一、二等奖,后因经费周转困难而中止。
从田野种植到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生产有用物质还有多远?这是科技人员的愿望和生产需要回答的问题,植物生物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将对人类带来许多好处,这是无疑的事,但是还要不断发展、提高和完善,我们虽然在组织、细胞水平上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但离实现工业化生产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技术中的短板和问题很多,要求有化学、化工、工程学科人员的参与,组成有生物、化学、工程科技人员的团队攻关,在细胞、分子、基因水平和工程方面继续深入研究、突破,估计10至20年内将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愿望,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