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之滨,未来之城,武汉植物园走过了60余年的峥嵘岁月,从东湖之滨的武汉大学林场到如今国内外多个园区共同发展,作为国立科研机构,自1956年筹建起,武汉植物园始终与祖国和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围绕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逐渐成长为中国植物学事业的重要力量之一。60余年来一代代的武汉植物园人秉承甘坐冷板凳的科研精神,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取得了累累硕果。
从首次鄂西植物考察到全面的植物多样性研究,从中日睦邻友好的象征-中日友谊莲到高产优质的武植二号,从坚持不懈的研究油橄榄、螺旋藻到几代人为之奉献的猕猴桃、荷花、睡莲,从三峡植物资源摸底调查到库区生态重建,从四湖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到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研究。
6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既有稳定、快速的发展期,也有动荡的艰难曲折时刻,但武汉植物园人发展植物学事业的信念从未改变。章文才、陈封怀、孙祥钟、傅书暇、王秋圃,老一辈植物学家为植物园的建设和发展奉献一生,却逐渐离我们而去,但他们敢为人先的品质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却一直激励着一代代的植物园人。
如今,我们或许告别了老一辈科学家筚路蓝缕的创业环境,但奋斗依然是时代的主旋律。作为综合办公室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员,我深深感受到近年来武汉植物园改革发展成效显著。经过10年谋划,光谷园区顺利建设完成并搬迁入住;与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华南植物园共建的核心植物园特色所实施方案获院批准,我园正式进入四类机构筹建期;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作为中国政府在境外援建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科教机构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推动中国科学院与湖北省联合共建作物表型组学联合研究中心,联合50余个战略联盟单位致力于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作物表型组学研究(神农)设施落户湖北;研发出系列猕猴桃优质新品种,帮扶6万余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助力国家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
六十年耕耘,春华秋实;半世纪创业,跨越发展。一项项成绩背后,是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长期忘我的工作和坚持不懈地付出。舍弃了陪伴家人的时间是他们心中的遗憾和愧疚,但献身科学是每一位科研人员无悔的选择,他们怀揣实现武汉植物园跨越发展的“中国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科技报国、创新为民,谱写科学发展史上的辉煌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