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娟,2010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就职于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组,2012年晋升为副研究员。目前,主要研究芒属能源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种群遗传分化,以及其在边际土地的生态适应性。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发展趋势。目前,芒属能源植物已引起欧美科研领域的广泛关注。但是,我国对芒属能源植物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收集工作缺乏系统性、理想能源植物匮乏、基础研究薄弱。针对这些问题,闫娟和学科组成员对我国芒属植物进行了首次摸底行动。在全国范围内采集芒属植物荻、芒、南荻,共93个种群,研究其生长特性、光合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并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南荻是最有潜力的能源植物。研究结果在权威植物学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 bioenergy 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发表。这些研究有助于摸清我国芒属植物的“家底”,并为将来的资源利用及新种质创新奠定基础。
依据我国的发展现状和现实问题,生物质能源开发和利用应本着“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闫娟和学科组成员将3种芒属植物种植于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进一步研究了芒属植物在边际性土地的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发现芒属植物,特别是南荻,生物量的积累没有受到任何环境影响。这些研究表明南荻对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具有极强的生态适应性,是完全符合“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理想能源植物。此外,研究结果还发现芒属能源植物的种植可有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 bioenergy 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探明芒属植物适应性潜力,推动能源植物人工驯化,最终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芒属能源植物奠定的理论研究。
在本职科研工作以外,闫娟还协助课题组长培养和管理研究生,积极参与课题组仪器设备的管理,密切联系多省市芦苇协会,了解其产业发展动态和未来发展方向。此外,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她尊重领导、团结同事,对人热情真诚,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她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做到率先垂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论是本职工作,还是领导交办的临时任务,她都能够认真的对待,积极想办法,而且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