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度明星 返回中科院武植物园首页
2017年,武汉植物园全体职工紧紧围绕“率先行动”计划,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了2017年度工作目标。为表彰先进,激励全园职工开拓进取,再创佳绩,现授予果树分子育种学科组、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组与合成生物学学科组“优秀科研团队”称号,科研处“优秀管理团队”称号,闫娟、何冬丽、李震、余泉“明星员工”称号。
古老而神秘的传说,讲述莲的故事

  石涛,2007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保育遗传学科组,并于2012年获得博士学位。2015年从兰州大学博士后出站,同年在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基因组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组工作。目前,主要研究莲的基因组宏观和微观进化,揭示其基因组中各类功能分子在适应不同生态环境过程中形态和生理变化的遗传变异基础。 

  莲(Nelumbo nucifera)是水生植物中兼备食用、观赏、文化和药用价值的代表性物种。从宏观进化角度来看,莲是真双子叶植物基部的物种,其祖先大约于1亿2千万年前与核心真双子叶植物分开,是冰期以前的古老植物,它和水杉、银杏、中国鹅掌楸、北美红杉等同属未被冰期的冰川噬吞而幸存的孑遗植物代表。莲的分子进化速率是真双子叶类群中相对保守的物种,因此其基因组也可能更接近原始的真双子叶植物祖先,其基因组学研究在揭示植物基因组在大时间尺度的进化过程有重要意义。而在微观进化的角度来看,莲在适应自然界不同环境的漫长历史中演化出各种变异类型,如地下茎膨大的温带型莲和地下茎不膨大的热带型莲。又经过长期的人工驯化和栽培,分化出花莲、子莲和藕莲为代表的三大类栽培莲。因此,莲的群体基因组研究对揭示莲的形态生理变异和适应性进化有重要的意义。 

  莲的基因组较大,且组成复杂。针对涉及莲基因组进化的不同的问题,石涛采取了对应的分析策略解决了一部分重要的科学问题。他从宏观进化的角度对莲的小RNA转录组学进行研究,在莲中发现来自不同家族和不同功能的miRNA的靶基因数目、拷贝数、出现年龄和在基因组多倍化中的保留状况不仅决定了不同的miRNA家族在不同植物类群中的命运(保留或丢失),还决定了MIRNA 序列的保守性。同时,从微观进化角度,MIRNA 序列分化会加速温带型和热带型莲叶子和地下茎发育过程中靶基因表达模式的分化,对两种莲表型分化,特别是地下茎分化具有重要推进作用,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Plant Journal杂志、Plant Signaling &Behavior杂志。此外,石涛在2年时间内帮助课题组组长指导博士生对花莲、藕莲、子莲等进行群体进化研究,揭示了各类莲的遗传结构及可能参与莲地下茎表型分化的重要基因。将一名对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零基础的学生培养成能在SCI期刊JIPB上发表封面论文的优秀毕业生。同时,也帮助指导另一位硕士研究生,今年已经成功转博。此外,石涛还认真完成课题组组长交付的其它科研任务,对水稻的miRNA组学及进化进行分析研究并撰写论文,以并列通讯作者发表于Plant Molecular Biology。此外,石涛博后期间参与的工作,也于去年、今年陆续以其他作者身份,发表在Plant Physiology, Molecular Plant等杂志。同时,201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 

  在本职科研工作以外,石涛还协助课题组长培养和管理研究生,帮助组内组外研究生处理生物信息和组学分析的各类问题,协助签订项目合同。此外,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他尊重领导、团结同事,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以乐观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科学研究和职业发展。2018年,新的开始,他相信会继续以高效的工作效率面对新的科研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