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猕猴桃种质资源与育种学科组博士生杨爱红在姚小洪副研究员和黄宏文研究员的指导下,以孑遗植物鹅掌楸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主开发的叶绿体基因组微卫星以及核基因组微卫星分子标记(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Yang et al., 2012),在了解古气候变化对物种地理分布的影响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边缘居群与核心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基因流动态以及适应性遗传变异。研究结果发现,鹅掌楸残存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不支持“核心-边缘”假说,即边缘居群与核心居群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多样性差异,但是存在从核心居群到边缘居群的非对称基因流,这种非对称基因流可能限制了该物种的扩张潜力(Scientific Reports, Yang et al., 2016)。此外,基于AFLP分子标记的全基因组扫描(genome scan)研究发现,歧化选择(divergent selection)在鹅掌楸残存居群的适应性进化中起主导作用,冬季气温、夏季降水以及太阳辐射是该物种分布区限制的主要环境因子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Yang et al., 2016)。该研究结果为探讨物种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带来了新的启示,也为濒危物种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0384)以及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科技专项(KSCX2-EW-Q-16)的资助。相关研究结果以“AFLP Genome Scanning Reveals Divergent Selection in Natural Populations of Liriodendron chinense (Magnoliaceae) along a Latitudinal Transect ”为题,发布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鹅掌楸cpSSR单倍型分布图
核心与边缘居群遗传多样性比较
异常位点(outlier loci)检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