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国家农业部批准,武汉植物园成功获批“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武汉)项目”。项目建设为期2年,总投资400万元。将建成中国科学院首个国家级专科植物资源圃(猕猴桃科),项目建成后将在猕猴桃物种收集、资源保存、品种开发和产业推广方面起到极为重要作用。
作为中科院“三园两所”战略部署的武汉植物园,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和潜心研究,通过收集、保育和研发,目前已经建成猕猴桃资源保存圃、物种圃和品种圃,共收集了猕猴桃属植物物种和种下分类单位(新分类系统)57个、变型20个;80个国内外中华、美味及软枣、毛花品种(系);36个杂交组合的2.5万株后代;在资源收集数量和保存规模上是目前国内外该属植物遗传多样性涵盖量最大、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基因库。此次,武汉植物园获批国家种质资源圃项目是响应中科院‘创新2020’号召、对中国猕猴桃提质改造和产业振兴的巨大契机。
武汉植物园在猕猴桃资源的收集和保护过程中,十分注重基础研究。武汉植物园利用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等多学科综合手段深入开展猕猴桃种质资源评价-利用-保育、系统进化以及重要经济性状(如果肉颜色等)的基础研究,填补了该属植物遗传资源系统分析与评价及遗传改良的空白,为猕猴桃的分类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武汉植物园还着重强调猕猴桃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目前已选育出‘金桃’、‘金艳’、‘金早’、‘金霞’、‘武植三号’、‘磨山4号’、‘江山娇’、‘超红’、‘金铃’、‘满天红’等10余个新品种,其中5个通过国家级审定。除在基础研究和品种开发外,武汉植物园在猕猴桃品种推广和产业化方面也取得可喜成就:猕猴桃品种‘金桃’和‘磨山4号’实现专利使用权全球转让,开创了中国果树新品种走向世界的先河;黄肉新品种‘金艳’开创了国内果树新品种当年审定当年成功转让的先例。目前,“金桃”已经在欧洲、南美洲和亚洲等地形成规模化种植并彻底改变了新西兰“海沃德”品种垄断国际市场的局面,形成了北半球黄肉品种与新西兰新推的黄肉品种“Hort16A”相抗衡的局面。
武汉植物园立足华中地区植物资源优势,遵循“巩固数量,提高质量,深入发掘,加强利用”的原则,逐渐摆脱了以往模糊的科研开发思路,边摸索边实践,大胆创新,成功地探寻出了“物种保护—科学研究—持续利用”的资源植物研究开发运作模式(即Resources – Research - Resolution, 3R Model ,简称3R 模式)。其中,猕猴桃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是最为成功的案例。该研究模式的成功应用将有力推动武汉植物园在战略植物资源种质创新及可持续利用上取得更大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