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中透着生机,2月21日,“科学与中国”中西部行暨荆楚科普大讲堂走进湖北省仙桃市彭场镇第二小学。武汉大学副教授、从事植物分类与进化生物学领域的杜巍博士以《课本中的植物世界》为题,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融合科学、文学与生命哲思的科普盛宴。
课堂上,杜教授以四年级语文课本为例,逐篇解析课文中的植物意象。从《落花生》中朴实无华的果实结构,到《枫桥夜泊》里寒山寺外的枫树生态,再到鲁迅笔下百草园的蓼蓝与木莲,杜巍博士将语文课本中的植物元素一一解码,揭示其背后的科学内涵与文化意蕴。不仅解析了“樱花与樱桃的亲缘关系”等科学问题,还通过《春》中的“桃树、杏树、梨树”对比,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果树的花期与传粉策略,让科学知识与文学意象交织成网。
随着讲座进入互动环节,杜教授向同学们提问:“你们见过含羞草的果实吗?”“谁知道紫荆为什么先花后叶?”……面对杜老师的提问,学生们踊跃发言,讲述自己对于身边植物的所见所闻所感,每一位参与互动的学生都获得了一份由武汉植物园原创的“植此守护”的植物文创本。“课本里的植物不是静止的文字,而是等待被唤醒的生命。”杜教授希望让孩子们发现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知识来自于生活,生活中习得的知识更真切。
从课本到田野,从文字到生命,这场讲座不仅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敬畏自然、探索科学的种子,更以创新的形式将自然教育的触角延伸至课堂内外,让课本中的植物“活”了起来。武汉植物园将继续携手各界力量,让更多人在绿意盎然中感受科学的温度,共同守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以高质量科普助力区域协调发展,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发布了“科学与中国”中西部行科普项目,武汉植物园发挥优势科普资,积极谋划并成功申报该项目,2025年将邀请院士、专家走进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学及企事业单位,开展15场高质量的科普报告和互动交流活动。
本次活动得到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仙桃市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