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色彩艳丽,千姿百态,不仅有亮丽和引人注目的外表,还有很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关于菊花食用、药用的记载,在现代,菊花作为饮品已广为人们所喜爱。
菊花应用之历史记载
屈原在《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这是最早关于菊花食用的记载。
汉朝《神农本草经》曰“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西京杂记》记录“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可见在汉代,我国就有关于菊花实用价值的记载了。
南朝梁简文帝《采菊篇》中有“相唤堤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描述当时妇女勤劳采摘的情景。可见人们已经开始将具有药用或食用价值的菊花作商品化的采集了。
唐代人栽植菊花,当作药材使用,同时也吃其苗叶,作为药膳。如唐人姚合《病中辱谏议惠甘菊药苗因以诗赠》诗云:“萧萧一亩宫,种菊十余丛。采摘和芳露,封题寄病翁。熟宜茶鼎里,餐称石瓯中。香洁将何比,从不味不同。”
宋代,在范成大《范村菊谱》中收载了栽培药菊邓州白和邓州黄,可见,宋时药菊已有栽培。
《本草纲目》云:“甘菊始生于山野,今人皆栽植之”。可见,明代药菊已广为栽培。
清代尤乘《病后调理服食法》载:“蜀人多种菊,以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园圃悉能植之。”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云:“杭州钱塘所属良渚桧葬地方,乡人多种菊为业,秋十月采取花,挑入城市以售”。凌奂《本草害利》云:“滁州菊,单瓣色白味甘者为上。杭州黄白茶菊,微苦者次之”。从以上文献记载可以看出,清代是药菊栽培最盛时期,也是形成地道药菊品种的重要阶段。经过自然和人工选择,一些优良的品种逐渐兴起,并形成了固定的产地,如河南的怀菊,安徽的毫菊、滁菊、贡菊,浙江的杭菊,四川的川菊,河北的祁菊,山东的济菊等。
菊花之药用
菊花之所以受到广泛的关注,是因为它具有令人称道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菊花性甘寒微苦,具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消炎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头痛头昏,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痈疖肿毒等症。《神农本草》将菊花列为上品,认为“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菊花入药有黄、白菊和野菊之分。黄、白菊属于“真菊”,黄菊花清热力强,白菊花明目力盛。而野菊即“苦薏”,解毒疗效甚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菊花含菊花甙、嘌呤、胆碱、小苏碱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及乙型链球菌等有杀菌作用。菊花中含丰富的硒,能延缓衰老。菊花还有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镇静解热等作用。此外,菊花枕能使人酣睡,有助于治疗失眠、目赤、头晕、高血压等症。《澄怀录》云:“秋采甘菊花,贮以布囊,作枕用,能清头目,去邪秽。”陆游诗云:头风便菊枕,足痹倚藜床。”菊花还能和其他中药配伍,或制成药衣、药带、香佩等,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菊花之饮用
菊花茶是人们常见的饮品之一。据记载,唐朝人已开始有喝菊花茶的习惯。菊花泡龙井称之“菊井”,菊花泡普洱称之“菊普”,菊与茶合用,相得益彰。
正是由于菊花独特的药用功能,菊花茶对口干、火旺、目涩,或由风、寒、湿引起的肢体疼痛、麻木的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冰镇过加有冰糖或蜂蜜的菊花茶,还具有清凉、降火气、润喉等功效。贡菊和杭菊是目前最主要的两种茶菊。
对于现代人来说,特别是常用电脑的上班族,菊花对治疗眼睛疲劳、视力模糊有很好的疗效,对保养眼睛大有好处。平常泡一杯菊花茶来喝,能使眼睛疲劳的症状消退,如果每天喝三到四杯的菊花茶,对恢复视力也有帮助。
菊花之食用
至今,我国的不少地方仍保留着食用菊花的习俗。随着人们饮食质量的提高,菊花食品的开发也日益广泛、深入,不少菊花品种均成为食品加工的原料。食用菊花的“花瓣”——舌状花做菜爽脆可口、清香鲜甜,驰名港澳的名菜“菊花鱼球”,就是用菊花是舌状花和鱼肉剁烂而制成的。菊花脑的花黄色,花朵以甘草汤和少许盐焯后,投入米饭同煮而成的“黄菊花饭”(又名金饭)香味浓郁,久食可以明目延年。菊花的嫩叶可煨汤或炒食,花可作佐料。今日广东人喜食以白色大菊的花瓣与蛇肉同煮的蛇羹,而北方则有“菊花火锅”的名菜,别具风味。此外,在各地菜肴中,还有“菊花糕”、“菊花鱼片”、“菊花鸡丝”、“菊花银鱼羹”、“沙拉油拌鲜菊花瓣”等,都是色香味俱全的特色名菜。
“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这些描述是李时珍对菊花用途的集中褒扬。也正是由于菊花的这些功用,古人认为菊花可以延年益寿,菊花也有了“寿客”、“傅延年”的别名。汉魏以来,在道教服食成仙思想的影响下,人们不仅将菊花视为长寿食品,还相信长期服食可使人成仙羽化。西晋傅玄《菊赋》云:“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菊谱中记载着很多由于吃了菊花而成为神仙的传说。这些记载给这朵秋天之花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杭菊
贡菊
菊花脑
菊花粥
菊花茶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张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