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然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据2015年中国自然教育行业调查(314份有效问卷):目前国内从事自然教育的机构大多是近三年建立的。欧美国家自然教育起源很早。英国早在1892年,设置了英国第一个田野学习中心。1913年,美国冯特内尔森林自然中心建立。北美发展至今,约有5000所自然中心、环境学习中心类型的机构。英国在2002年大约有300个户外教育中心。澳大利亚有170个自然教育中心。日本至少有2000所自然学校。参考这些国家自然教育发展历程,会发现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可以推测,在未来我国自然教育将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迎来一个长期的黄金发展期。我国未来自然教育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在现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自然教育能做些什么。带着这两个疑问,笔者尝试寻找答案,并追寻自然教育的根基,以期为这座大厦打下更牢固的基础。
源于基因的自然亲和性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城市化、网络化、大规模工业生产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不仅使得那些呆板、机械的重复性工作将被机器取代,那些基于经验可以预判的工作也将会被机器取代。而这些变化都是最近发展出来的,以前并非如此。翻看《人类简史》,尤瓦尔?赫利拉在书中提到600万年前,人类和黑猩猩还拥有最后的共同祖先,自开始使用石器以来,人类经历了大约250万年的漫长自然采集狩猎生活,而农业生产方式大约出现在1.2万年前,科学技术的出现也只有500多年。
现代人类面临自然选择的压力微乎其微,如此造成的是生理进化的停滞。邓巴数字——由牛津大学的邓巴教授提出的——是指人们能够有效交往的人群限定在148人,约等150人。这种限制是由大脑的生理基础决定。如果一个公司人数超过150人,各个人之间就不再熟悉,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才可以避免出现混乱。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的群体生活,据研究一个原始部落的总人数就是这个数字。如此看来,虽然我们现代技术的发展突飞猛劲,但人类生理、心理和意识由以前的历史和环境所塑造,这种塑造深入DNA之中,人类无法摆脱。从人类发展史上来看,对人类影响时间最长的时期是采集狩猎时代。这个时期还影响着现代人类的思考方式和日常生活。美国丹尼斯?达顿教授在报告中说“大家都喜欢看蓝天白云的画面,有70%的人用其做过电脑桌面”,也就是说大家审美比较趋于一致。而根源在于,我们的祖先曾长时间生活在非洲大草原,那里最常见的环境就是蓝天白云。所以说自然对人类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利用亲自然性进行教育
在我们可以预见的未来,大部分工作会被机器取代。甚至是律师和法官从事的基于条款和以前判案进行判决的工作,都可能被机器所替代。那么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人工智能有很强的记忆和强大的算法能力,但目前还缺少创造力,预计在很长的时间都不会具备。城市化、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人们间的交流变得便利,这将改变社会的组织和生产方式。网络带来的海量信息需要理性的科学思维进行有效;交流的便利将导致个人的崛起和分工细化,这要求更多更深入的社会协作。因此创新能力、科学思维和协作能力,这是未来人类应该具备的。孩子们的创造力、科学思维和协作能力在哪里可以得到培养?学校可以胜任这个工作么?
因在教育学突出贡献而被授予英国爵位的肯?罗宾森博士,曾描述过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的学校未能认识到创造性的重要,我们没有为下一代准备好迎接未来的挑战。相比英国,我国实行以结果为导向,以升学为目标的应试教育,被动接收、记忆和灌输是其主要特征,问题都是有固定答案的,这对于创造性的培养都起到相反作用。
而现在家长对于教育理解和需求都和以前大不相同,他们对于现在教育的弊端深有洞悉,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有更多的要求和想法。正式教育不能满足其要求时,他们就会选择非正式教育作为补充,而作为非正式教育的重要部分,自然教育对于创造力、科学思维和协作能力的培养有怎样的帮助?
科布在其著作的《童年想象力生态学》中调查了300个杰出专家的自传,发现在她研究过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中,几乎所有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根植于他(她)们早年的自然体验。这是一个让人惊叹的调查,虽然后人因科布调查方法不太规范,而进行了更为科学的调查,但大致的结论是相似的——富有创造力的人群都有早年的自然体验。理查德?洛夫在《林中最后一个小孩》书中,对尼克尔森的活动零件理论进行了解释,创意和活动零件的数量呈正比。比如一张景观图片,它包含土地、空气、阳光、绿草、花朵等因素,阳光透射云层,照射在水面,光线变化不定,色彩明暗可辨,每一秒每一刻都不一样。这张图包含了非常多的“零件”,我们认为这些都是想象和创意的基础。创意就是对“零件”进行组合。
生物学家威尔逊在1984年提出自然亲和性(亲生物性,为表述通俗,我将其称为自然亲和性),认为人类愿意主动接触自然。我的女儿20个月大的时候,有次在植物园玩耍,她把松塔往水里丢,听扑通的水声,看荡起的涟漪,丢完了会立刻再去找松塔,一次拿一个不过瘾,就一次拿两个,她在那一刻非常的快乐和专注。这就是自然亲和性的表现,我相信你在其他孩子身上也看到过。这种不期而遇的发现和快乐,就能为未来的创造力提供想象的“零件”。原因就在于我们人类是从自然崛起的,人类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生活自然中,对自然具有天然的亲近感,这是根植在我们思维深处的记忆。
科学思维提倡的是基于事实和证据的逻辑推理。一个普通人会发现有博士学位的人和没有博士学位的人存在巨大差别。有博士学位的人说一句话,有很多定语,回应也稍微慢一些。因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往往习惯用系统二(理性思维)进行思考,而系统二不如系统一(感性思维)快捷。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科学思维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即可习得。
既然是可习得,那么如何习得?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建立的构建主义,认为:儿童通过动态的、互动的过程而构建知识。下一层次知识是建立在原有知识之上的。认知科学有一个学习的魔法区域——最近发展区:是指由儿童独立地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当前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一个区间。这和刻意训练是一致的,有种说法,如果一个人在其学习区练习一万小时,就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要达到动态、互动的过程中构建知识,就是需要训练载体,尤其对于科学思维的训练。因为科学思维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一种思维过程,就像羽毛球高远球击球动作一样,是一系列动作组合。
训练孩子们科学思维的载体从何而来?可以从自然之物中来。因为自然亲和性,孩子们会主动了解和熟悉自然事物,比如小区和校园的花花草草等植物,雨雪风雷等自然现象。这样他们就建立最近学习区中的基础。而这些自然生命都是在自然界中长期进化而来,里面包含错综复杂的关系。哪怕一片树叶,都和树种、环境、气候、历史演化有关系。我们向孩子传达这些信息时,既可以讲得简单,也可以非常复杂,其难易程度是容易控制的。因此,针对不同背景知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可以进行灵活调整让所教知识处于最近发展区。这样就会非常高效地达到教学效果。
要想具备协作能力,需要重点培养表达能力和同理心。表达能力能让别人理解自己;同理心让自己理解别人。这两者不是记忆性的知识,是需要反复锻炼的技能,其实都很不容易做到。表达能力就像英语学习,最有效率的做法是置于英语国家,处于必须大量说英语的情境中。同理心就是猜测和感知别人的心理,因为镜像神经元的存在,除了极少数人外,人类天生具备这项才能,但要运用熟练恰当,需要在实践中反复锻炼。因此,和科学思维一样,协作能力的培养也一定要在实践中进行。其实,两者可以结合起来共同培养。比如设计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科研项目。此项目只能通过多人合作才可完成。在项目完成过程中,项目组成员需进行任务分配,共同约定期限,不断交流讨论,必要时还要进行妥协。在这样过程,组员必须清晰表达自己的和理解对象的想法,从而达到协作能力的培养。当然,通过游戏等其他途径进行协作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有效的,只是和科学思维培养的结合让此事更有效率,这是自然教育优势所在。
注:本文原刊于《环境教育》杂志。
(作者:楚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