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g logo

自然百科

第441期:百年再见的植物—小勾儿茶

  小勾儿茶为我国特有珍稀物种,分布范围极其狭窄,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已经被列入世界濒危植物名录。自1907年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Wilson)在在湖北省兴山县发现该种后,该物种曾一度在人们的视线中隐匿了近百年之久,直到本世纪初才再次回归人们视野。目前,只分布在十堰和宜昌地区。 

  小勾儿茶(Berchemiella wilsonii)为鼠李科(Rhamnaceae)小勾儿茶属(Berchemiella),落叶灌木,一般高2-6米。小枝有纵裂纹,叶互生,椭圆形,顶端钝,有短突尖,基部圆形,不对称,仅脉腋微被髯毛,侧脉每边8-10条;顶生聚伞总状花序,花芽圆球形,花淡绿色,构造与勾儿茶属Berchemia相似,但萼片三角状卵形,内面中肋中部具喙状突起,花瓣宽倒卵形,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爪,与萼片近等长,子房基部为花盘所包围,花柱短,2浅裂。花期7月。 

  小勾儿茶适宜生长在湿润且排水良好的沟谷边,被发现的小勾儿茶,大多都成单株星散分布在沟谷和峭壁上。由于每个分布点之间大都相距较远,很难进行有效的基因交流,容易因人为或自然因素消失。由于自身生长缓慢,并且种子存在败育的现象,导致其自然更新能力很弱,更加剧了其自然消失的机率。 

  小勾儿茶有一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毛柄小勾儿茶,该种为小勾儿茶变种,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毛柄小勾儿茶分布范围相对广,主要分布在安徽和浙江一带,可供研究的样本量大。在保护小勾茶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在保护和研究毛柄小勾儿茶已获得的成果和经验,使得保护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江明喜博士2001年在湖北省进行植物科考时,在宜昌市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1株小勾儿茶,2002年又在竹溪县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再次发现该种。201510月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在对湖北省进行本土植物调查时,相继在宜昌和十堰地区多处看到小勾儿茶的身影,但每个种群的数量极少。自该种重回人们视野之后,已经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研究。目前,在湖北省竹山县、竹溪县已经建立了相关的人工育苗基地,正在为其后代繁殖努力着。201510月,在竹溪县十八里长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到,保护区内苗圃已经成功繁育近100株小勾儿茶幼苗。 

小勾儿茶

 

小勾儿茶 

                                                            (作者:何俊) 

科普开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