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g logo

传媒扫描

【长江日报新闻客户端】两单位联办特色培训,共推“武汉国家植物园”创建

 5月31日,两家单位携手举办一场特色交流培训活动,共同推进“武汉国家植物园”的创建工作。

 这场主题为“创新联盟,共谋发展”的互学互促特色交流培训活动为期一天,由市园林和林业局、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联办。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江明喜、刘文治、杨美、刘艳玲、梅林等5位专家学者,分别从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特色水生经济植物开发利用、植物园景观管理与提升、科普教育等5个方面进行讲授。来自市园林和林业系统的8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龟山风景区有一株国家二级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秤锤树,因为受到良好保护,年年开花结果,市民纷纷前往观赏。江明喜研究员结合这些成功案例,阐述了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重要性。他认为,这种保护就是“挽救正在消失的美丽”。

 刘文治研究员以东湖水生态修复的成功案例,分析了导致湿地退化的各种原因,以及进行生态修复的策略与路径。他建议进行湿地生态修复时,要特别重视“水下森林”对水体的自净作用。

 园艺保育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刘艳玲以武汉植物园为例,阐述了景观管理与提升的理念与方法,并回答了学员们提出的15个武汉园林景观方面的热点问题。

 有学员问:公园树林下阳光少,植物难成活,不少地方主要种麦冬,如何提升和丰富林下景观?刘艳玲回答:可以增种玉簪、绣球、林下药用植物等植物,也可以更换成蔓长春、苔草、野芝麻等植物。

 培训结束后,来自中山公园的学员吴晞说:“专家讲的都是我们关心的园林和林业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听后脑洞大开。”

 去年11月,市园林和林业局、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约定通过开展植物种质资源利用、小微湿地建设、专业技术指导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共同推进“武汉国家植物园”的创建,共同擦亮武汉国际湿地城市名片。

 水质曾经沦为5类的中山公园留春湖,在进行生态修复时营造了“水下森林”,如今水质清澈,鱼儿成群。记者明眺生 摄

 记者了解到,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于2021年启动,截至目前,已分别在北京、广州设立了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2023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武汉国家植物园已列入14个国家植物园候选园名单。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相关负责人称,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与该园一直都有交流合作,这次将以创建“武汉国家植物园”为契机深化合作。

 比如,水生植物资源保育是该园一大特色,目前已建成东亚地区最大的水生植物种质资源库,收集保育有水生植物400余种,下一步将努力提升至800余种,建成全球最大的水生植物种质资源库。市园林和林业局在湿地生态修复、水生植被恢复等方面正好与该园优势互补,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合作。



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0650148236489080&wfr=spider&for=pc

科普开放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