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科研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卢志军博士等著的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丛书——《湖南八大公山森林动态样地——树种及其分布格局》于2017年10月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中国科学院和林业、农业等相关部门陆续建立了数百个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其中,中国科学院组建的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拥有分布于全国包括农田、森林、草地、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类型的36个生态站。国家林业局建立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FERN)由29个生态站组成,基本覆盖了我国典型的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最主要的次生林、人工林类型。
随着研究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人们对生物多样性和全球变化研究的关注,国际上正在推动生态系统综合研究网络平台的建立。在全球水平上,全球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网络(GEO BON)是一个有的研究网络。它试图把全球与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长期定位研究相关的网络整合起来,通过综合研究,探讨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维持与变化机制以及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为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管理模式。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组织建立了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hinese Forest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Network)。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少数国家之一,也是唯一一个具有从北部寒温带到南部热带完整气候带谱的国家。截止到2016年,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包括大型监测样地18个,成为继美国史密森研究院热带研究所建立的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TFS-Forest GEO)之后又一个大型区域监测网络。由于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横跨多个纬度梯度,对于提示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以及森林生物多样性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八大公山样地是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节点,位于中国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的川鄂汀黔边界山地地区,且在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此地是华中植物区最有代表性的典型森林群落和区系。华中地区植物资源收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又是武汉植物园的核心任务之一,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与湖南八大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等单位合作,按CTFS建设规范于2010-2011年在保护区内以亮叶水青冈和多脉青冈(Cyclobalanopsis multinervis)为优势物种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建设了一个25hm2的永久固定样地。
武汉植物园植被生态学学科组的卢志军、鲍大川、刘海波、徐耀粘、黄汉东、江明喜、谷志容等一批科研工作者在此样地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共同著了《湖南八大公山森林动态样地——树种及其分布格局》一书。本书以我国武陵山区湖南八大公山25hm2森林动态样地胸径大于1cm的232种木本植物为对象,对每个树种的主要分类特征进行简要描述,以彩色照片展示树干、小枝、叶、花、果等;辅以树种在25hm2样地的空间分布图以及个体数量和采用郑万钧(1978)分类系统,被子植物采用恩格勒(1964)分类系统。本书既可作为山地常绿落叶混交林研究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植物爱好者认识华中地区森林植物,了解中国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野外手册。
《湖南八大公山森林动态样地——树种及其分布格局》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