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g logo

研究进展

武汉植物园完成乌毛蕨属植物的民族植物学、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特性综述

  民族药用植物是千百年来世界各族人民总结出的用于治疗不同疾病的传统利用植物,利用现代化学和医药技术对这些民族药用植物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从这些植物中分离出众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并从中筛选挖掘出新的药品,从而能够显著降低药物研制成本和缩短开发周期。乌毛蕨属(Blechnum)隶属于乌毛蕨科(Blechnaceae),包含约236个物种,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南温带地区。乌毛蕨属植物的主要特征为根状茎通常粗短直立,有复杂的网状中柱,叶簇生,叶片通常革质,一回羽状,孢子囊群线形(图1)。长期以来,一些乌毛蕨属植物作为传统民间药物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伤寒、流感、泌尿系统感染、肺部疾病、水疱、疖子和与驱肠虫药相关的并发症(图2),用于药用的部位包括复叶、根状茎、全株、根以及芽等(图3)。

  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与分类学科组的科研人员通过查阅资料和数据整理,对该属植物的传统用途、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应用等内容进行整合,揭示了乌毛蕨属植物的民族药理学价值,为未来该属植物的综合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研究结果显示,从乌毛蕨属植物的不同部分共分离91种次生代谢产物,包括酚类、萜类、甾醇类、脂肪酸、醛类化合物等,其中酚类、甾醇类化合物和脂肪酸是主要成分。该属植物的代谢产物被发现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菌、消炎、抗癌、杀虫、抗肿瘤和促进伤口愈合等。 

  尽管乌毛蕨属植物作为传统药用植物被广泛地利用,并且拥有众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图4),但该属中只有20个物种已进行过植物化学和生物活性评估。此外,还缺少对本属植物特定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广泛筛选该属植物的特定代谢产物并研究其生物活性,从而带来新的发现,并阐明其临床应用的科学基础。 

  本研究以Traditional Uses, Phyto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Genus Blechnum—A Narrative Review”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Pharmaceuticals上。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61143026)、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计划项目(2019FY101800)和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SAJC202101)的资助。肯尼亚籍留学生Emmanuel Nyongesa Waswa为本论文的第一作者,胡光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组的其他学生也参与了本项研究。 

  论文链接

Blechnum spicant 的羽状复叶


2 部分乌毛蕨属植物作为传统草药的用途


图3 部分乌毛蕨属植物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部分

图4 乌毛蕨属植物的应用

东非植物区系与分类学科组 Emmanuel Nyongesa Waswa,胡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