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g logo

园内新闻

武汉植物园在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物种分布格局由多种机制的交互作用形成,是探究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的基础,物种的空间格局及动态受物种功能属性(如生活型、耐荫性、扩散模式等)和生态策略特征差异的影响。深入研究物种自身属性与分布格局的关联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植被生态学学科组以武陵山区八大公山25 ha长期动态监测样地中个体数不少于25个的137个物种为研究对象,运用完全随机零模型(Complete spatial randomness, CSR)和基于样地地形因子的泊松异质性零模型(Heterogeneous Poisson process, HPP)的单变量双关联函数(univariate pair correlationfunction),探讨物种自身功能属性与物种分布格局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物种以聚集分布为主;稀有种比常见种聚集度更强,但易受环境异质性干扰;物种聚集度与物种个体数、平均胸径和最大胸径均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物种功能属性,如生活型和物候型,组间聚集度差异显著,而不同传播模式组间聚集度差异并不明显。即使剔除环境异质性干扰后,物种自身属性与聚集度间仍表现如此规律。因此,物种自身属性和环境异质性共同决定了自然群落中物种的分布格局和多样性共存。这些发现有助于阐明自然群落中物种分布格局规律,并且对于理解物种多样性共存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植被生态学学科组博士生郭屹立在江明喜研究员和卢志军副研究员的指导下完成,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项目资助。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Can. J. For. Res. (2013, 43: 826–835)上。 

  论文链接

 

八大公山25 ha样地地形图及个体分布图(栅格大小5 m ×5 m)

  基于完全随机零模型(实心符号)和泊松异质性零模型(空心符号)的物种百分比随空间尺度的变化。正方形表示聚集分布、圆表示随机分布、三角形表示规则分布。  基于完全随机零模型(实心符号)和泊松异质性零模型(空心符号)的物种百分比随空间尺度的变化。正方形表示稀有种、圆表示常见种、三角形表示丰富种。 

植被生态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