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氮、磷过量输入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是我国湖泊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反硝化作用在缺氧或厌氧条件下,通过反硝化微生物将NO3‒最终还原成N2,是湖泊生态系统最关键的脱氮过程。反硝化过程还会产生一定量的中间产物N2O,这种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仅次于CO2和CH4。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我国湖泊反硝化过程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认识还非常有限。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湿地生态学科组的刘文治、王志秀和刘贵华等以我国西南地区的20个高原湖泊为对象,采用乙炔抑制‒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湖泊底泥的潜在反硝化、背景反硝化以及净N2O产量等参数。根据Seitzinger等人建立的模型,预测每年输入高原湖泊的氮中,36.43–81.40%可以通过反硝化途径去除。底泥反硝化作用与水化学、底泥理化性质以及流域土地利用都有显著相关性。在人类活动干扰严重的湖泊(比如滇池),反硝化主要受底泥理化性质特别是氮含量的影响,而在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的湖泊(比如泸沽湖),反硝化则主要由水体中的氮含量决定。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0550)和国家水专项(2013ZX07102–005)的联合资助,研究结果近期发表于国际期刊Biogeochemistry。
研究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