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上午,应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武汉植物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杨平仿研究员的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英国院士到武汉植物园作了题为“粮食安全与杂交水稻”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武汉植物园副主任张全发研究员主持。
朱英国介绍了世界及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回顾了杂交水稻的发展历史,并总结了其优势。他指出杂交水稻在过去为粮食安全做出了极大贡献,当前仍是水稻增产的主要方式。他从如何利用籼粳杂种优势、加强种质创新、实现技术途径新突破等三方面分析了杂交水稻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并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及代谢组学四个角度综述了水稻现代生物学技术的研究进展,从杂交稻的基础研究、育种实践和产业化发展三方面介绍了现代生物技术与杂交水稻的发展,并分享了多年来在实现杂交稻产业化发展中的体会。最后,朱英国就杂交水稻未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回答了现场提问,并发表了对转基因水稻研究的和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看法,及对杂交小麦优势利用的见解。
结合自身多年来的研究工作,朱英国院士的报告内容详尽且举例分析透彻,令在场的听众收获颇多,特别是他在创制水稻新种质资源中所开展的研究工作,与中科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为重点实验室各相关学科组的研究人员开阔了思路。
朱英国目前主要从事杂交水稻育种,水稻雄性不育及其恢复的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选育出了水稻红莲型、马协型两种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多个光敏核不育系。其中,红莲型与袁隆平的野败型以及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公认为水稻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红莲型、马协型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实现了产业化,得到了大面积推广。他培育的红莲型“珞优8号”在示范种植中亩产可达800公斤以上,比一般品种的亩产量高出近100公斤,目前已在湖北省示范推广70万亩。近些年来获得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荣誉,包括国家发明二等奖和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7年获湖北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袁隆平农业科技奖”等,2008年获“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
朱英国院士应邀到武汉植物园作报告
朱英国院士回答现场提问
(中科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