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来自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所的姚家龙研究员和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欧阳亦聃教授应邀做客第四十五期东湖讲坛,报告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植物园研究员韩月彭主持。部分学科组长、青年科研人员、在读研究生共3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
姚家龙通过线上形式做了题为“The ins and outs of functional fruit genomics”(果树功能基因组学的投入与产出)的报告,详细回顾了自己在苹果等果树领域近30年的研究成果与经历。他首先从苹果果实发育的关键调控因子入手,找到了和番茄RIN家族同源的MADS box转录因子,并解析了它们对苹果果实发育以及果实大小的调控功能。其次他还对苹果等果树物种的果实形状、果实无籽性状以及果肉质地等重要品质领域的重要基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了充分利用所发现的关键基因,他还开发出多种果树的遗传转化体系。姚家龙勉励年轻学子们勤苦钻研,在果树功能基因组学方面做出更多原创性的突破。
华中农业大学欧阳亦聃教授做了题为“G蛋白的探索之旅:走向绿色高产”的报告。她由中国粮食产业的种子安全问题引出团队30年来在水稻育种方面的研究,从1997年到2006年,历时9年找到了控制水稻粒形的基因GS3。最近,她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联合开展的研究表明,GS3也是禾本科水稻、玉米和高粱等重要粮食物种抗盐碱的主效基因(重命名为AT1基因)。通过基因编辑方法缺失禾本科主粮品种基因组中保守性的AT1/GS3基因,高粱、小米、水稻和玉米在内的单子叶植物作物对盐碱性胁迫的耐受性均会得到显著性提升。她还展示了敲除基因的上述作物在盐碱地种植增产显著的实例,展望了开发适用于全球超过10亿公顷盐碱地的新型耐盐碱作物的可能性。
报告结束后,姚家龙研究员和欧阳亦聃教授与参与讲坛的人员就相关领域内的学术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细致解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
报告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