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g logo

综合新闻

五位果树专家做客武汉植物园东湖讲坛

  8月18日下午,应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邀请,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五位果树专家做客东湖讲坛第三十四期暨园艺作物前沿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韩月彭研究员主持,全园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近40人参加了报告会。 

  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罗正荣教授首先开讲罗教授从柿子果实的涩感与分类讲起,详细地回顾了自己近30年对甜柿的研究。由于甜柿是六倍体,其遗传信息缺乏以及近交退化等原因而导致遗传改良较为困难,罗教授采用“亲本选配+技术突破”的思路推动了甜柿育种的进程。首次提出甜柿最早的种质直接起源于非完全甜柿的突变以及杂交参与中国甜柿的形成等理论,揭示了中国甜柿自然脱涩特点,解析了其性状形成是受单个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特点。围绕对中国甜柿脱涩的研究,总结出中国甜柿涩感物质--丹宁代谢的完整途径,证明了DrMYB14基因对丹宁积累的重要调控作用。 

  华中农业大学刘继红教授接着向大家做了题为SnRK2.4-ABF2-ADC分子模块调控枳干旱下腐胺积累的功能和机制”的报告。刘教授由中国柑橘产业的现状引出课题组在柑橘抗旱方面的研究。腐胺作为一种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对提高植物的抗旱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刘教授围绕对这种代谢产物的研究,发现了PtrABF2以依赖ABA信号的方式,参与对腐胺代谢途径PtrADC基因的转录激活。深入的研究表明ABA信号途径的PtrSnRK2.4可以通过磷酸化PtrABF2蛋白促进后者对下游基因的转录激活作用,该研究对其它物种的抗旱研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来自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康明研究员以波罗蜜存在的缺乏遗传多样性评价、起源不清楚、基本上无育种以及贮藏性差等问题为导向,对波罗蜜的基因组和群体基因组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康明研究员进一步通过对295个地方品种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分析,揭示了菠萝蜜在中国的驯化历史和农艺性状演化特点,研究结果还为波罗蜜果实大小的演化和果实质地是如何发生变化提供了思考。 

  华中农业大学康春颖教授以题为“草莓器官发育调控基因的挖掘和功能鉴定”向在场的师生讲述了课题组近些年来在草莓花发育方面的研究。得益于森林草莓生长周期短,而且拥有高质量的基因组和丰富的转录组数据的特点,课题组利用EMS诱变的策略去挖掘和解析基因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草莓中的先锋转录因子FveLFYa的突变导致草莓“花中花”表型的重要基因,而AP2转录因子FveBRE通过直接结合下游FveYUC2/4基因启动子调控草莓花器官的形成。 

  华中农业大学李春龙教授则分享了自己近些年来围绕转运蛋白参与调控果实糖酸物质积累方面的研究。李教授主要展示了苹果Ma1转运体对苹果酸积累的调节功能。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李教授发现Ma1转运体的两种可变剪切版本Ma1α和Ma1β不仅在苹果酸转运功能方面存在差异,它们之间还存在蛋白的相互作用。稳定转化实验还表明Ma1α过表达株系苹果酸含量反而下降,可能存在某种反馈调节机制,相关研究结果为蛋白转运体不同可变剪切版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另外,李春龙教授还展望了在柑橘方面开展相关研究的可能性,极大地吸引了大家的兴趣。 

  报告结束后,五位果树专家与师生就相关领域内的学术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细致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果树分子育种学科组 赵磊